掃描電鏡中觀察顆粒尺寸分布的方法
日期:2025-09-05
在掃描電子顯微鏡(SEM) 中觀察顆粒尺寸分布,通常需要結(jié)合 樣品制備、圖像采集和數(shù)據(jù)分析。下面我給你整理一個完整流程:
1. 樣品制備
顆粒尺寸測量的準確性,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樣品制備。
干燥分散
如果是粉末顆粒,先將樣品干燥,避免顆粒團聚。
可在溶劑中分散后滴在載網(wǎng)或樣品臺上自然干燥。
導電處理
非導電顆粒需要鍍 金或碳,防止電子束充電導致圖像模糊。
減少堆疊
顆粒盡量分開鋪開,避免上下重疊,否則測得的尺寸不準確。
2. SEM 圖像采集
放大倍數(shù)
選擇合適的放大倍數(shù),使顆粒完整顯示且分辨率足夠高。
放大倍數(shù)要保證每個顆粒在圖像上至少有幾十個像素,方便后續(xù)測量。
掃描模式
常用 SE(Secondary Electron)模式,可清晰顯示顆粒輪廓。
對于顆粒高度差異大,可適當調(diào)整 工作距離 或 景深。
圖像質(zhì)量
調(diào)整 加速電壓、光斑大小,避免圖像過暗、過亮或條紋。
3. 圖像處理與尺寸測量
二值化 / 閾值處理
將顆粒輪廓提取出來,生成黑白二值圖。
顆粒識別
使用 ImageJ/Fiji、MATLAB 或 Igor Pro 圖像分析工具,識別每個顆粒。
可以進行顆粒邊緣檢測或分割處理。
尺寸測量
顆粒直徑:測量等效圓直徑 D=πD = \sqrt{\frac{4A}{\pi}}D=,其中 AAA 是顆粒面積。
顆粒長寬比、周長等參數(shù)也可計算。
統(tǒng)計分析
將所有顆粒尺寸整理成 直方圖或累積分布曲線。
可計算平均粒徑、標準差、粒徑分布范圍。
TAG:
作者:澤攸科技